在德抗疫手記
在德抗疫手記
李幸璇 (’07)
我在2013年到德國,現為自由新聞工作者,穿梭柏林、哈根兩地。
2003年,當時就讀中一的我見證了沙士的來臨。有一段很長的時間,口罩變成了上學必需品。很記得呼吸如何在眼鏡片上形成霧氣,令視野模糊。本以為這些都已成回憶,誰知道十七年後,我們又得經歷疫症來襲。這次,我不再是穿著長衫、揹著書包在羅便臣道上學的學生,而是在德國生活了幾年的人了。
挑戰、機遇
德國初期的抗疫態度跟亞洲很不一樣,大衆一般認爲戴口罩並沒有用處,令我外出都倍感壓力。到三月,感染數字開始以指數式增長,才轉爲另一個極端。忽然,可以在家工作的都必須留在家、街上渺無人跡。除了外出變得困難,連打算回港探望家人的計劃也必須押後。身為記者,緊貼著疫情的走向,看著一個個離別的故事,心也酸了。但在憂心的同時,也感受到一些正面影響。在家的時間多了,有機會實踐一些拖延了許久的計劃,如學習攝影、唱歌等。疫症也促使德國極速數碼化。在家工作本是天方夜譚,忽然變成現實。
現在,人流已漸漸重回街上,只是戴口罩已成爲強制規定。眼鏡,又再一次因為呼吸而變得不清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