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婉婷導演、黃慧監製談《給十九歲的我》

黃卓琳 ('17)、伍家琳 ('18)、何嘉盈 ('18)、蔡哲妍 (6C)

張婉婷 ('68) 和黃慧 ('68) 繼為紀念蕭覺真校長而製作的DVD、《英華女兒的故事》後,第三度合作為母校拍攝紀錄片《給十九歲的我》。這部醞釀十年之作,追蹤及紀錄十一位英華女從半山到九龍半島的成長歷程。在今年十二月一日的籌款電影首映禮前,筆者有幸與兩位校友暢談製作軼事。

兩人自小學認識至今,張婉婷(右)稱黃慧(左)是「超越半世紀」的朋友
歷經十年,團隊以紀錄片見證校舍變遷

「原來每一個人都有故事」

受李石玉如校長 ('72) 所託,張婉婷和黃慧在2011年開展這充滿未知數的項目。導演笑言,以往拍攝紀錄片只是將過去的事蹟轉化為影像,今次「苦況是我們追蹤的對象,都是普通的女孩,故事在哪裡呢?」於是團隊當年先邀請三、四十位中一同學寫信給十九歲的自己。一箋信紙承載了小女孩們背後的有趣故事,有人立志當博物館館長、運動員,甚或香港小姐;亦能從字跡看出性格各異。導演提到,並非只選品學兼優、乖巧的同學當主角。兩人記得選擇其中一位主角,是因為她的字跡瑟縮在信紙的左下角,令人對她的背景和性格產生好奇。

黃慧表示,單是第一年就拍了近千小時的原片。兩人還說剪接才是最艱鉅的工作,近兩年內已經剪出第六版了。張婉婷指,要到剪片時才知道哪些鏡頭重要:「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,我們到後來才知道,原來呼應了她們十年後的成功。」

團隊追蹤女孩們十年來的生活
「這故事不只關乎英華,也關乎青年人的成長」

「她們是她們生命的導演」

習慣在片場指揮一切的張婉婷,坦言花了很長時間跟同學磨合:「通常電影中角色的命運是由我決定,但現在她們是她們生命的導演,我們只能很卑微地看她們肯說多少。」拍攝中段,進入青春期的少女開始厭惡鏡頭,甚至看見攝製隊便轉身逃跑。兩人唯有請教石校長和周小鳳副校長 ('82),學習與年輕人相處之道。

當時石校長笑道,無論對孩子多好,她們到了某個年紀就會「恩將仇報」,忍耐吧!她們有天終會明白的。周副校長也安慰她們,說同學們雖然臉上不高興,但她們會將好意記在心上,有朝百倍奉還。

黃慧笑言當自己是「蒼蠅」,只能從旁觀察而不干擾同學的生活。不過張婉婷盛讚黃慧有愛心,會私下與同學見面,讓一些同學打開心窗。黃慧提到當時有位主角因母親去了美國感到孤單,黃慧便和她聊天,讓她感到溫暖。雖然現時她也移民當地,但黃慧仍有跟她聯絡,這份情誼得以延續。

「她們是她們生命的導演」

「英華女沒有固定形象」

這次製作有不少校友義務參與拍攝和統籌,她們來自不同行業,都很願意為母校出力。例如十多名擔任小組導演的校友需要分組追蹤主角們每天的生活。活動範圍可能由家中出發到學校再到不同地方,要犧牲一整天的時間,若不是對工作有熱誠和對英華的執著,是不可能完成的。

兩人認為英華女沒有固定形象:「有人說是樸素,但其實有些樸素,也有些不樸素,像我們倆!所以不能說樸素的就是英華,不樸素就不是英華」。

導演兩人又提到十一位女孩性格與家庭背景各異,但均能在包容但非「保姆式教育」、因材施教的英華大家庭裡,蛻變成自信且有才華的少女。「回看她們十二歲時,都是不說話,不知所措的。到十九歲,樣貌不一樣了,而且完全沒想到她們可以那麼有自信。所以每一個人也不可小看。」

江冰瀅 (’14 S3)(右六)移民到美國後的生活照
2016年,團隊追蹤馬燕茹 ('17)(右一)前往日本參賽

「『憑空』相信那個故事能拍出來」

她們描述前期拍攝或後期製作時,總會說「不知道」——不知道同學能否順利經歷三所校舍;不知道女孩們的經歷能否成為故事;不知道有沒有人想看她們的故事。長達十年的製作,面對旁人冷眼和隊員離開,張導演也不禁自問:還能相信自己嗎?最終因為兩人相信這個故事值得拍出來,便憑著熱情繼續,不管世界欣賞與否。

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。雖然女主角們未能如願在畢業前重回羅便臣道校舍上課,卻讓電影的題材增添不同的可能性。「這故事不只關乎英華,也關乎青年人的成長,關乎想回首過去的成年人,更反映了香港社會的變遷。」張婉婷相信每位觀眾在觀賞後定有各自的感觸和反思。

(編者按:懇請大家鼎力支持今次電影籌款,詳情見 https://www.ywgs.edu.hk/moviegala/video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