雞蛋花開花之時 和關翰章校長說再見
雞蛋花開花之時 和關翰章校長說再見
甄妙琴 (’90)、鄭以津 (’14)
時光荏苒,日月如梭,關翰章校長首次踏入英華任教,已是大約36年前了!大家可會知道,當校園裡的雞蛋花再次綻放之際,便迎來關校長退休之時?關校長在1989年加入英華的教師團隊,2000年成為副校長,2015年榮升校長,三十多年來以不同身份無間斷服務英華,領導師生。今個學年是關校長在英華的最後一個學年,過了2025年的暑假,學校會迎來一位新校長。校友會通訊把握機會,訪問關校長,跟他一起回溯過去、放眼未來,讓他跟大家分享在英華的每個大小故事。
從頭細說──「紅褲子出身」
回顧過去多年工作,關校長笑言自己是「紅褲子出身」,由前線老師的教導工作,至擔任各類型活動的顧問老師,點點滴滴累積了各式各樣的經驗,為日後校長一職打下扎實的基礎。初入職時他曾任班主任、團契導師,甚至兼任籃球隊教練,帶領籃球隊隊員參加校外比賽,故在課堂以外有很多在前線與同學一起經歷的機會。後來作為副校長,便開始參與更多行政工作,曾主理課外活動、學生會和學生長團等,當中獲得的種種經驗,的確幫助了他日後擔任校長一職時處理不同範疇的工作。關校長特別提到,在作為副校長期間,他有幸參與了低座網球場改建為有蓋操場的工程,這「迷你學校重建工程」令他能涉獵建築方面的專業知識,正好成為他接任學校重建工作時的珍貴錦囊。
回望過去──「只有感恩」
自2015年他成為校長,學校重建繼續密鑼緊鼓地進行,至2019年重建工作終於排除萬難完成,全體師生順利搬回羅便臣道,但挑戰總是愛跟人玩遊戲,學校緊接而來的更是一個又一個的巨浪:2019年的社會事件、2020年的新冠病毒、2021年一位同學在校暈倒不治為其他師生帶來的悲傷、2023年紀錄片公開上映後出現的輿論等,都為學校帶來沉重的考驗。面對種種挑戰,關校長引用突破機構創辦人蘇恩佩 (’54) 面對癌症帶來的死亡威脅時所說的名句「沒有咒詛,只有祝福」,靠著上帝的恩典,挑戰教導我們要謙卑,亦令學校更加團結、學生更加成熟,困難也能變成祝福,因此除了感恩,還是感恩。
成長關鍵──「擁抱失敗」
見證著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,關校長提到學校發展的四個E,分別是Enlighten、Empower、Engage和 Embrace,當中的Embrace是指要學會擁抱失敗 (Embrace failure)。學校和學生每次跨越難關後,身上便彷彿多了一個成長勳章,勳章是對自己有勇氣克服困難的嘉許,勳章同時是對自己在失敗當中獲取了教訓的一個提醒,這是因人而異的,更是珍貴無比的。正如學校重建,學校面對的困難不限於技術上,費用超支、工程延誤、臨時校舍地方有限、工程為鄰近住宅帶來的不便、家長學生的期望等。誠然,困難及持份者的訴求未必一一完滿解決,但每次的挑戰卻進一步匯集眾人的信任,大大幫助了學校和師生渡過了許多難關。關校長感謝校董會及李石玉如校長 (’72) 的睿智和勇氣,啟動了重建項目,他同時亦衷心感謝師生、家長及校友的無私付出和對學校的支持,致令重建順利完成,學生可以享受新校舍內更完備的軟、硬件,更豐富的學習體驗。最令他津津樂道的,就是學校重建的各種挑戰化成一個個的祝福。
展望未來──繼續“To Serve and to Shine”
「非以役人,乃役於人」乃英華一直秉持的精神,關校長在2015年提過,期望學生“To Serve and to Shine”,希望英華的學生既可以秉持優良傳統,亦可以培養自信,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亮,並不忘關顧他人及回應周遭的需要。說到同學過去十年的蛻變,關校長觀察到過去的耕耘漸見成效,同學現在不只有自信,還綻放精彩而多元的才能。除了卓越的學業成績、運動成就及音樂方面的表現,同學在專長的領域亦各自發揮所長,例如在音樂劇表演歌唱及舞蹈、在南極探險旅程探索大自然進行科研、在非洲烏干達為貧困家庭提供義工服務,她們都展示了英華學生現時多才多藝和樂於服務的特質。
問及退休後的計劃,關校長希望以義工形式繼續服務學校及教會,他更笑言自己可以做英華1926小屋的專業導賞員。離別在即,關校長表示對學校的未來充滿信心,因為英華是個上帝保守愛護的地方,而且學校並不屬於一位校長的,學校是屬於英華整個團隊的,他深信團隊每一個成員會繼續各司其職,上下一心悉心培育學生,啟發學生的潛能。他最不捨的當然是英華學生,他特別寄語同學要勇於嘗試不同領域,把握不同機遇,找出自己所長,為自己、為有需要的人“To Serve and to Shine”。